“发现的城墙基础及典型底层堆积是天津城市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,被称作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城市考古的最重要发现。”
“44组弹簧支座将列车振动削减至安全阈值的1/10,让城墙遗存安枕无忧。”
“我小时候就住在这个位置上,当时都是平房大院,除了走路就是坐电车出行,现在再‘回家’看看,就是坐地铁了。”
工程师正在讲解老城墙发现情况以及保护工程的“天津方案”,另一边是东南角的老住户感慨城市建设变化——昨日,本报“镜观津韵·城记古今”系列主题文化创作活动,走进天津地铁东南角站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文物展厅,开启了在地铁空间里与城市历史文化的一次超时空对话。
走入地下的文物展厅,室内的凉爽与室外骄阳的炙烤形成强烈对比。再看到这段长达21米、高2.1米的故城墙,活动团队成员的兴奋之情又被点燃,“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老城墙啊。”在此前的本报报道、活动中,大家了解到一些天津老城的往事,当看到历史实证出现在眼前,不禁发出了惊叹。
展开剩余53%活动得到了天津轨道交通集团地铁集团的大力支持,天津地铁集团项目管理中心工程师李辉波特意赶到现场,热情地向团队介绍了地铁建设过程中老城墙发现的往事,并用当时的建设图片,结合现场城墙遗址展示,绘声绘色地讲述了“既要满足地下文物保护需要,又要保证民生工程建设”的独特“天津方案”,团队成员聆听李辉波的介绍,观察和拍摄着层次分明的“城墙遗址剖面”,感受着城市轨道交通与文化遗产共生带来的惊喜与震撼。
在地铁建设中进行地下城墙遗址原址原位的保护与展示,在全国尚属首例。团队成员李刚感触更深:“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住这里,大概位置就在东南角这段老城墙遗址附近。”当时一个大院都是一个姓,妈妈家的亲戚都住在一片儿;出门“腿儿着”去劝业场,往“南开”走,就得乘坐“叮叮当当”的电车;现在高楼拔地起,便捷的地铁线四通八达……儿时记忆与地铁展台地上地下的景色在这一刻交织,让这位曾经的老住户为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生活变化倍感欣喜。
“地铁站里看文物,我爱天津。”合影中,团队大声喊出心声,对家乡的认同感、归属感和自豪感,又一次在“镜观津韵·城记古今”的主题文化创作活动中迸发。
本次活动将贯穿全年,以津派文化为核心内容,从历史文化街区、城市百姓生活、城市建设发展、非遗项目技艺、古建洋楼踪影、近代工业遗存、舞台文艺影像、校园人文风采、田间地头风情等诸多角度,配合报道进行创作记录,全面展现津派人文特色与建设进程的精彩瞬间,将天津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能以多种方式呈现,宣传美丽天津、弘扬津派文化。记者 单炜炜 李文博
摄影 么家佳股民股票配资论坛
发布于:北京市哈福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